最近大家在菜市場會看到很多賣馬齒莧的,當下也正是吃馬齒莧的時節(jié)。小時候在老家經常把它采回來當菜吃,是田間路邊多到不起眼的一種野菜。其實,馬齒莧不僅可以食用,它還是一味中藥,具有很好的藥用價值,是夏天不可多得的良藥佳肴。今天,藥師傅就和大家好好盤一盤馬齒莧~

馬齒莧來源于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Portulaca oleralea L.地上部分。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其葉并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馬齒莧具向陽性,耐旱耐澇,對土壤和環(huán)境的適應力好,生命力極強,常野生于路邊、荒地、菜園或農田,全國各地均產,且廣布于溫帶和熱帶地區(qū)。
馬齒莧屬于一年生草本植物,整個植物無毛,莖是仰臥的形態(tài),在地面上鋪散開。小枝呈淡綠色,或暗紅色。葉互生,葉片扁平肥厚,葉柄粗短?;S色,無花梗,常3~5朵簇生于枝頂;蒴果卵球形,蓋裂。種子細小,偏斜球形,黑褐色,有光澤,表面有密點?;ㄆ谑?到9月,而果期是6到10月。馬齒莧具有“葉青、莖紅、花黃、根白、子黑”的特征,全體包含了五色,而此五色對應著“木、火、土、金、水”五行,因此它又被稱為“五行草”“五行菜”。

除此之外,它的別名還有長命菜、九頭獅子菜、麻繩菜、瓜子菜、馬齒菜等。馬齒莧既可藥用,也可食用,是國家衛(wèi)生部認定的藥食同源野生植物之一。
夏季采收,略蒸或燙后曬干(直接曬不僅曬不干,還很容易爛)。
馬齒莧的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味酸,性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
【應用】常用于熱毒血痢、癰腫疔瘡、濕疹、丹毒、蛇蟲咬傷、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用量】9~15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滇南本草》載:“益氣,清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殺蟲,療瘡紅腫疼痛”。
《本草綱目》載:“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后虛汗”。
馬齒莧是治療濕熱痢疾和腸炎腹瀉非常好的一味中藥。民間常用鮮馬齒莧加水煎服來治療急性腸炎、痢疾、腹瀉以及尿路感染等?,F代藥理研究證實,馬齒莧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細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特別是對痢疾桿菌殺滅作用更強,有“天然抗生素”的美譽。
馬齒莧對其它多種疾病也都有較好的療效, 如肺結核、傷寒、百日咳、黃疸性肝炎、丹毒、腳氣、口腔炎等。鮮馬齒莧搗碎外敷可用于治療蜂蟲叮咬;煎水外敷可治療濕疹、皮炎、皮膚瘡癤等疾病。
馬齒莧的營養(yǎng)價值

馬齒莧含有豐富的鈣、磷、鐵,同時含有蘋果酸、葡萄酸,以及胡蘿卜素、維生素 E、維生素 B 等營養(yǎng)物質。其中維生素E的含量是菠菜的6倍多,能有效抗衰老;還含有高濃度的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調節(jié)人體內糖代謝的過程,可以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穩(wěn)定。
馬齒莧在營養(yǎng)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它的ω-3脂肪酸含量高于其它植物(大家熟知的“腦黃金”就屬于ω-3脂肪酸成員),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改善血管壁彈性,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很有利。由于ω-3脂肪酸最早認為只有在魚類動物中、尤其是海洋魚類動物肉中才有,因此,馬齒莧又被稱為 “菜中之魚”。平時多吃馬齒莧可降血脂、抗氧化、延緩衰老,對人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夏日良肴
《本草綱目》中將馬齒莧歸入菜部,并記載:“人多采苗煮曬為蔬”。馬齒莧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涼拌、熱炒、煮粥、烙餅、包餃子,或者曬干用鹽腌制后當咸菜食用。
1. 涼拌馬齒莧

涼拌應該算是馬齒莧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吃法了。
①將馬齒莧去根、去老莖,用清水洗凈備用。
②鍋中放清水燒開后迅速焯透撈出,切成小段。
③用麻油、鹽、醬油和蒜泥拌著吃,味美爽口。
溫馨提示:馬齒莧下鍋焯水時,時間不要太長,否則過于軟爛,就會失去原有的風味;在焯燙的水中加入少許的油和鹽可以讓馬齒莧保持翠綠的顏色及清脆的口感。
2.馬齒菜雞蛋煎餅

①把馬齒菜洗凈切碎,加入面粉、兩個雞蛋、水、蔥花、鹽,攪拌均勻,調成面糊(最好調成流質狀態(tài),攤出來的餅才軟)。
②平底鍋燒熱后放入油,油熱后放入面糊,成型后翻面,用中小火煎至兩面焦黃即可出鍋。
民間有“夏天常吃馬齒莧,一年無病又無害”之說,“吃貨”朋友們趕快安排上吧~
食用注意
馬齒莧藥用價值廣泛,營養(yǎng)豐富,平時喜歡吃馬齒莧的人也不少,但是有些特殊群體是不適合吃的。
1. 脾胃素虛、腹瀉便溏之人。
2. 孕婦。馬齒莧藥性寒涼,孕婦不建議食用。
3. 對馬齒莧過敏的人。
藥學指導:藥劑科 唐琳